这次学习收获很多,但是大家之言,角度不同,各抒己见,理解起来就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比如,最初听到一位曹建召老师讲到语文教学的模糊性。因为标准与评价的模糊随意性,导致语文教学往往无章可循,老师们对一节课常讲常备,常备常讲,但是总也改变不了备课难的问题。所以曹老师就建议语文教学可以有些模式化,标准评价的统一,授课角度的统一。曹老师还提到优秀的学校是会保留老师的备课、作业设计等老师智慧和实践的产品。并且留给每一届参考使用,这样继续备课就会省去很多的时间精力,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提高,源源不绝,生息不断。否则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曹老师的课给人很多思路,很多鼓舞。似乎回去之后就可以改革,语文老师从此就能走向一条比较简洁比较智慧的阳光大路了。
但是后边师大附中的一位老师却说她以前编号整理的备课资料却几乎都没有太多利用价值。因为自己在成长变化,思路变了,想法变了,一切都变了。
那么同样一节课,以一个语文人的角度,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诠释;相同的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修养的提高,可能也有不同的解读。那么语文就没有止境了吗?语文教学的路注定就深不可测,荆棘密布吗?
以后学粗浅的想法,一个语文老师,且不敢说语文人,学无止境是必须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是必须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课才会上得越来越有味道,孩子们从中吸取的营养甘露越多。但是,对一个刚刚踏上语文讲台的年轻人,对一个可能刚刚跨学科改行的语文教书匠而言,有些范式,有些明确的标准,有些明确的授课思路不是更容易满足我们应试教育的目标吗?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己,一步步更相应于文本所给予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甚至更相应于国家的需求,家长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如果能够做到这样,语文教学还会有醉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尴尬吗?
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