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中国)有限公司

首页
专家呼吁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及目标 学习不仅为考大学
   发布时间:2010-12-23 18:26:31

“一个人考上名牌高校,却因不堪承受各种压力而出现心理偏差,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而另一个人什么大学也没考取,但是心理健康,独立自主,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你们认为哪个人更幸福呢?”在日前举行的2010中国德育论坛暨浦东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教授向与会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看似与会议主题“公民意识教育”无关,但在檀教授眼里,它其实是“和我们这个社会灵魂深处对人的不尊重有很大关系”。论坛上多位专家大声呼吁:教育,请给学生多点尊重。

      教育去个性化,使学生没有了目标

      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假设,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就意味着能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上了好的中学意味着能升入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意味着能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好的收入,这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檀传宝教授直截了当亮出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假设下,学生成了为学校添光彩,给家长争面子的工具。只有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有人不堪压力跳楼了,我们才会反思教育是不是要以人为本,但已为时晚矣。”

      最近,上海大学对本科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该校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丹华教授发现,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自己的目标定位。“对于进入大学之后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目标,发展什么样的未来,很多学生说不清楚。”张丹华说,“因为在中小学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过程当中,学生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以及很多心理需求,都被考试、分数遮蔽了。”对于问卷中“你在中小学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的选项,很多人选的就是“考大学”,至于谁让他考大学,有的说是家长让我考,有的说是老师让我考,惟独缺少他们自己的意愿。

     “中国中小学教育去个性化倾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当我们的孩子面临国际化、全球化的公平竞争,往往会出现个性的缺失,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只会答题,只会考试,其他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张丹华认为,这样的现状使得聚焦公民意识教育的话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如果一个个体得不到尊重,那教育就注定无法告别应试教育时代。”檀传宝认为,家长和老师都应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有自己的一生,拥有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他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一个劲地只想考北大清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总编高宝立坦言,现在我们学校管理中仍有不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做法,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这样的偏差下,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要实施公民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有教育环境的整体改善,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去。“只有整个教育的质量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在一个不好的,或者不令人满意的教育环境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是不可能的。”

     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教育工作者。高宝立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特别是发现学生所具有的,或者已经形成的公民意识的萌芽,要保护这种萌芽,保护这种积极性,这需要老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对于这种萌芽的发现和呵护,应该奠基于我们对学生发展的敬畏,这种发展是不可重复的,不能试验的。”高宝立说,“所谓的教育试验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非常严格的教育试验,不能随随便便地试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意识,具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XML 地图